體內微環境對抗老化或是抗癌的重要性

體內微環境對抗老化或是抗癌的重要性

陳湧仁醫師
中華民國臨床非侵襲癌治療研究學會理事長

「老化」,在過去以來一直被公認是不可逆的而且必然的現象,然而在幹細胞研究進入了「誘導型」幹細胞(iPS)的時代後,研究者對體細胞與上皮細胞的本質潛力,有了大幅度的調整。過去認為沒有辦法回復的分化現象,如今可以用一些特殊因子(如C-myc, Oct4, Sox2, Nanog等等)來產生逆分化的結果,也增加了細胞幹性(Stemness)。更有3D材料的研究者,驗證了體外培養的細胞,其命運與功能,大大取決於附著材料的特性,結構設計以及是否提供了類生理條件的基質,因此有了去細胞化組織框架(Decellulized scalfod)這一類的產品。微環境重塑(Microenvironment Re-establishment)已然成為我輩下一步需要強化的重點!

在細胞治療正夯的當代,生技業者與特管辦法主管機關在在重視「細胞產品品質」監管,企圖把細胞治療當作拯救病患的特效藥。筆者在此要潑一盆冷水,恐怕單獨只打細胞,甚至是大量的細胞,不見得會得到治療者或是患者期待的結果。

原因無他,從過去醫療演進的歷史看來,每一種治療,總是會有或大或小部分的患者,是沒有治療效果的,如果我們不去探究其中的原因,而是單純鄉愿地認為,這就是「機率」或是宿命的話,醫者只能淪為藥廠或是細胞工廠的工具人!

若要讓細胞治療提升治療的效益,勢必要討論到,如何重塑體內微環境,近期更有研究者指出,以器官(Organ)作為基礎單位的微環境理論。簡言之,就是想要促進大腦細胞再生,勢必要研究怎樣的環境是能夠促進神經元再生的;為了要重建軟骨組織,勢必要分析怎麼樣的微環境最適合軟骨再生並且減少軟骨去分化(De-differentiation);想要治療肺癌,則必須要探究肺部的微環境應該有什麼特性,才能達到避免癌細胞轉移並且增進存活率的目的;同理,想要治療自體免疫或是過敏性的疾患,沒有了解血漿的正常生理與如何重塑,是很難達成治療的目的。

膠原母細胞或是所謂的支持細胞(Supporting Cell)佔了人體內將近七成的比例,他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組織框架與協助細胞間的溝通,若這一類的框架失常,就算注射了大量的幹細胞或是免疫細胞,恐怕只是徒勞無功。

那麼究竟如何重塑體內微環境呢?筆者提供以下幾個方式給讀者們參考,當然,臨床上還不止有以下方式:

  • 高濃度維生素C靜脈輸注

所謂的高濃度,乃是每公斤體重使用超過1克的維生素C,於數小時內緩慢注射。此療法可達到腫瘤組織微環境調整(局部過氧化)與免疫細胞功能提升(藉由其對表基因調控的影響)的結果。

  • 血漿置換術(Plasma exchange)

使用適當的儀器設備(建議採用『無膜』的全封閉系統),可於較短的時間內(90分鐘),置換約40%的全身血漿,減少體內不正常抗體與發炎體(Inflammasomes)同時,可用在治療自體免疫性疾病與器官排斥外,亦可對慢性炎症造成的老化產生療效。當然使用此治療,需要審慎的評估與篩選適當的患者,不可貿然為之。

  • 臭氧療法(Ozone Therapy)

此療法在歐美地區已有超過20年的歷史。臭氧的物體特性除了藉由過氧化達到殺菌的目的之外,也能產生類似高劑量維生素C的調理效果。初期,此療法外用在頑固型感染症,如反復性陰道炎或是結膜炎;中期延伸至局部注射在肌肉或是關節病兆處;近期幾年則是較多血漿臭氧治療的文獻報告,指出針對慢性疼痛(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與椎間盤突出)與蕁麻疹的治療,皆有顯著成效。然而此療法的醫療設備,目前僅有進口的方式得以取得。

孟母之所以要三遷,就是體認到環境對於個體的極大影響力。以微觀論來看,在細胞的層級而言,何嘗不是這樣呢?此篇文章,希望在想方設法更健康的您,從新思考,如何能善用手上的工具,達到重塑體內微環境,促進患者健康的目的。

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